首頁 » 臨水照影,各見自性

臨水照影,各見自性
2023/02/08
2023/02/08

茶道丨香道丨詩詞丨文學丨人文丨養生

四季之水映入眼簾,各有韻味 山水是人類永恒的眷念。

入山幽棲,臨水照影,人在山水間放牧靈魂。所謂智者樂山、仁者樂水,亦有掙脫塵囂韁鎖之愿在內。

以平常眼光看去,水之光色似乎缺少變幻之美,但在善于捕捉細節微妙的古人眼中,四季之水映入眼簾,色彩、明暗都有不同。

春水綠,是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關于春水的描述。

「洛城春冰開,洛城春水綠」,「一自檀郎逐便風,門前春水年年綠」,「鄉亭春水綠,昌閣寒光暮」…… 春天的水是綠色,這是古人的共識。

只不過有些詩人將這種綠描述得更為具體。「春水如藍垂柳醉,和風無力裊金絲」,「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」。

不過這也讓人迷惑,「綠」怎能「如藍」?這里的藍,并不是顏色,是一種能夠染色的草,叫藍草。在承擔染色任務之前,藍草如其他任何一種草一樣,也是綠色。

詩人對色彩的感知,畫家也是贊同的。古代著名畫論著作《林泉高致》中也說春天的水色是綠色。

圖|Endlessspring不過作者郭熙從畫家的角度對「春水為何是綠色」作出了回答:春天,天色明媚,山色漸青,春林初盛,長煙引素,春水初生,水便呈現出綠色。

春水綠,桃花紅。春水桃花,是古詩詞中經典的審美組合。

「暮春三月日重三,春水桃花滿禊潭。」就連在水潭邊舉行祓禊儀禮,祈福祭祀的莊嚴氣氛中,古人也不曾忘記過對美的注視。

「故園柳色催南客,春水桃花待北歸。」身在異鄉的游子,念起故園的春水桃花,那是最美的鄉愁與思念。

「桃花春水生,白石今出沒。」純粹摹景,有紅、綠、白色彩的對比映襯,亦有春水生發消漲、白石出沒露隱的動態美感,像現代拍攝手法高明的風景短片。

對于夏天的水,詩人們的感受似乎不太強烈。古典詩詞中,甚少對于夏水的直接描寫。寫到夏水時,也多著眼于夏季水量充沛這一特點。

「夏水漾天末,晚旸依岸村。」夏天的水滿盈漾溢,幾乎與天相接。關于夏水之多、之盛,酈道元在他的《三峽》一文中這樣寫道:

「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絕……」夏天的江水漫上了山陵,將逆流而上的船只也阻擋得難以通行。

「石魚湖,似洞庭,夏水欲滿君山青。」頗似洞庭湖的石魚湖,湖水似滿得要溢出來,夏天的湖水是什麼顏色呢?詩人沒有說,但寫了水邊的山色「君山青」。

水與山、與天相依相伴,須臾不曾分離,如此,水色便與山色、天色關聯。郭熙認為夏天的天色是「蒼」,也就是深藍色。

天色蒼,山色青,夏水便于春水的綠之上,染上了一點淡淡的藍,成為了「碧」——在中國傳統色中,碧用來形容水時,就是指綠色中沾染一點淡淡的藍。

古人說「碧空」「碧落」時,「碧」就是指現代所說的藍色。

水是眼波橫,山是眉峰聚。

古人常用秋水來比喻女子含情脈脈的眼波,所謂「臨去秋波那一轉」,又用秋水來比喻脫俗高妙的文字,所謂「秋水文章不染塵」。

秋日,天色明凈,微云淡掃,秋風爽利,木葉搖落,大地一無所遮,顯出天的高遠,水的澄澈,正是「秋風始搖落,秋水正澄鮮」。

鴉翻楓葉夕陽動,鷺立蘆花秋水明。

秋日黃昏,黑色烏鴉上下翻飛,紅色楓葉襯著金色夕陽,白色的鷺鷥靜默獨立,灰白的蘆花似旗幟隨風招搖,這樣色彩鮮明、動靜相宜的圖畫,明凈的秋水是清新的背景。

「下沉秋水激太清,天高地迥凝日晶」,秋水不似夏水豐盈,水位下沉,水落石出,更顯地之遼闊,秋水也因而遼闊起來。

圖|人各有病

「秋水闊」與「春水綠」同樣,是唐詩中的一個高頻意象。

「云出秋水闊,月出夜山深。」「雁來秋水闊,鴉盡夕陽沉。」這樣的秋水之闊,關乎時間的深沉,秋水望去無盡頭,一如光陰一去不回首。

「洞庭秋水闊,南望過衡峰。」這樣的秋水之闊,關于空間的邈遠,隔著秋水,就是隔著千山,只有夢魂長著翅膀飛到想去的地方。

「白鷺拳一足,月明秋水寒。」因為有月光照著,視覺上的秋水之清轉移到了觸覺上,變成「寒」。只是這寒,是清寒,亦是輕寒,與冬水透骨之寒不同。

冬日陽光氣勢減淡,陰雪之日天色也總是黯淡。

古人說冬水是黑色的,確也如此,冬日的冰天雪地之中,走在水邊,如果水上的冰結得很薄,冰面之下的水,就現出與冰雪對比鮮明的黑色來。

清代畫家石濤有一幅《雪景山水圖》,畫面之中大片的白,是寒林雪山,天空是將墨稀釋之后暈染出的泛著白光的輕淡黑色。

相形之下,雪山腳下的水則一片黝黑,黑得那麼濃重,卻又那麼透明,那麼幽深,正是「寒水深洞徹」。

風吹過水面,在寒林中吟嘯。冬日太過枯寂,色彩零落,總要有一點聲音來增添生氣。

「龍笛吟寒水,天河落曉霜。」在冬天的水邊吹笛,笛聲想必越發清越。

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,在探尋詞的美感特質時,首創了一個詞「弱德之美」。

葉先生認為詞和很多中國傳統文人一樣,具有「弱德之美」——在約束和收斂之中,以隱忍、婉曲、和緩的方式堅守自我、完成自我。

自然風物中,水的精神特質與「弱德之美」最為契合。也可以說,水就是造物者在大地上寫就的詞章。

江河綿延九州,行過長長的路,一路之上跌宕起伏、回旋激蕩,是長調。

圖|李逵吃不胖溪泉蜿蜒而來,穿花繞林,掬月流香,靈動清幽,是小令。

就像一葉落可知秋,讀詞而能觀照宇宙人生之浩邈微茫,大雅境界的進入,原是通過小詞字句的具象入口才得以達成。

因而,看四時江河溪泉,亦是在品詩詞、閱人世。臨水照影,照見天地萬物,照見自己的心魂。

由此,我們會更加敬畏自然,學會對宇宙萬物謙卑,也會對傳統文化中「天人合一」的理念有更深刻的體悟。

用戶評論
相關推薦
你可能會喜歡